在知识的海洋中
高考如同一座灯塔
照亮学子前行的方向
而科普恰似一座桥梁
连接着学生与更广阔的知识世界
高考刚结束,历年高考试题对科普内容的涉猎,既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也反映出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
一、语文学科:“人文+科学”
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科普内容不仅涵盖现代科技,更注重古今贯通、人文与科学交融,通过多元文本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与社会价值。
1. 选材特点
现代科技与航天探索: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选取具有时代性的科普素材。如2025年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Ⅰ题,以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的故事为背景,融入“第一代潜地火箭”“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等科普知识,将航天科技的硬核内容转化为可理解的文本,既考查阅读能力,又增强民族科技自信。
前沿科技与跨学科融合:关注科技前沿动态,引入超级计算机、量子计算等话题。如2025年浙江高考作文材料提及“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使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实现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涉及超级计算机运算原理、量子计算的“叠加态”等科学概念,引导考生思考科技发展的边界与影响。
古籍中的科学智慧:挖掘古代文献中的科技元素,展现科学探索的历史传承。如2025年语文试题引用《齐民要术》对“寒食散”的记载(古代药物实践)、《韩诗外传》中韩婴对雪花六角形的观察(自然现象记录),印证“科普并非现代专属”,强调中国古代科学经验的价值。
2. 考查能力
除原有的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外,新增对科学史认知与科技伦理思考的考查。例如通过《齐民要术》的案例,要求考生对比古代与现代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如“寒食散”的药用价值与现代医学验证),分析科学认知的进步逻辑;通过量子计算作文题,引导考生讨论“科技发展与人类伦理”的关系,深化科学精神的批判性思考。
二、数学学科:“隐性渗透与实际应用”
数学试题虽不直接呈现科普文章,但通过知识融合与情境设计,将数学工具与科学问题结合,传递“数学是科学语言”的核心理念。
1. 选材特点
跨学科知识融合:以数学概念为载体,关联美学、文化等领域。如2015年全国Ⅰ卷以“锷可集合体”为背景,探讨数学中的“对称”概念,结合几何美学(如雪花、晶体结构)与文化象征(如传统建筑的对称布局),引导考生理解数学不仅是工具,更是描述世界规律的语言。
真实科技场景应用:选取环境科学、医学、宇宙探测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如以“湖水污染治理”为情境设计函数模型题(需建立污染物扩散方程)、以“药物残留检测”为背景设计概率统计题(需计算样本检测的置信区间)、以“星系距离测量”为素材设计数列应用题(需推导光年与时间的关系),将抽象数学与具体科学问题结合。
2. 考查能力
强调数学建模能力与科学问题转化能力。例如,解决“湖水污染治理”题目时,需将实际污染过程(变量关系)抽象为微分方程,通过求解模型预测污染趋势,既考查数学运算,又培养用数学工具解决科学问题的思维习惯。
三、英语学科:“前沿与实践并重”
英语科普类试题紧扣全球科技热点,兼顾知识输入(阅读)与知识输出(写作),培养学生的国际科技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1. 选材特点
前沿科技动态:覆盖基因编辑(如CRISPR技术)、免疫疗法(如癌症CAR-T治疗)、外星生命探索(如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新发现)、系外行星宜居性研究等领域。如2025年英语试题阅读D篇介绍“科学家通过分析系外行星大气成分,首次发现可能存在液态水的类地行星”,文本涉及光谱分析、行星大气层结构等科学知识,同时讨论“地外生命探索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生活科技应用:聚焦环保材料(如可降解塑料的化学合成原理)、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电池的工作机制)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如2025年全国乙卷阅读C篇以“新型太阳能电池的量产”为背景,介绍光伏材料的改进(如钙钛矿电池的效率提升),要求考生理解“光电效应”在技术中的应用。
2. 考查能力
阅读层面:需准确翻译科技术语(如“gene editing”“perovskite solar cell”),并结合上下文推断实验结论(如“免疫疗法为何对部分患者无效”);
写作层面:要求考生针对科普话题发表观点(如“是否支持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类增强”),需结合文本内容与常识论证,体现对科技伦理的理解。
四、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实践导向与学科价值”强化
理科试题中的科普内容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通过“问题解决”考查科学原理的应用,同时传递“科技服务社会”的学科使命。
物理学科
科技前沿科普:聚焦激光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如2018年全国Ⅲ卷阅读题以“激光调控分子取向”为背景,介绍激光如何通过光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改变材料特性(如液晶显示器的发光原理),要求考生结合“光的偏振”“能量守恒”等知识解释现象;2017年全国Ⅱ卷以“石墨烯的发现及应用”为素材,涉及石墨烯的高导电性、高强度等特性(如用于柔性电池),引导考生关注材料物理的前沿进展。
生活中的物理科普:选取日常现象(如“北京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和技术产品(如“水火箭”的发射原理)。如2017年全国Ⅰ卷计算题以“北京时间比伦敦时间早8小时”为情境,要求考生结合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与经度差(15°/小时)推导时区计算公式;2016年全国Ⅱ卷实验题以“自制水火箭”为背景,考查动量守恒定律(燃料燃烧喷出气体与火箭的动量交换)与能量转化(化学能→动能),让考生体会“物理知识就在身边”。
化学学科
化学与生活科普:结合环境治理、医药健康等社会议题。如2016年全国Ⅰ卷以“umn4(一种稀土金属离子)的提纯”为情境,设计萃取、结晶等实验流程题,要求考生分析“为何选择特定有机溶剂”“温度对提纯效率的影响”,同时普及稀土元素在新能源电池、医疗成像设备中的应用;2015年全国Ⅰ卷以“orzil Jane霉菌的合成”为背景,介绍微生物发酵在药物生产中的作用(如抗生素合成),引导考生关注化学与医药的关联。
新材料与新能源科普:聚焦锂离子电池、氢能源等技术。如2015年全国Ⅰ卷以“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为素材,要求考生写出电极反应式(LiCoO₂与Li₁₋ₓCoO₂的转化),并结合“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参数分析其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优势,体现化学在推动能源革命中的核心作用。
生物学科
生命科学知识科普:围绕细胞、遗传、生态等核心概念。如2015年全国Ⅰ卷以“细胞凋亡”为背景,介绍其“程序性死亡”机制(如蝌蚪尾巴消失、胚胎发育中手指的形成),对比“细胞坏死”,考查考生对“细胞生命活动调控”的理解;2014年全国Ⅰ卷以“光合色素”为素材,通过实验(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要求考生分析“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含量差异”,强化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掌握。
生态与环境科普:结合生态保护实践。如2015年全国Ⅰ卷以“桑基鱼塘”为案例,介绍其“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的循环模式,要求考生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能量多级利用”等生态学原理解释其高效性;2014年全国Ⅰ卷以“碳循环”为背景,设计图表分析题(如大气CO₂浓度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考生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增强环保责任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