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科普研究分析

原创 18 0

科普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


政策支持与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国家对科普工作愈发重视,新修订的《科普法》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普,还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如《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等,为科普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研究机构与学会组织不断涌现 :中国科普研究所作为专门的科普研究机构,在科普理论、政策、历史、人物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此外,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设立了相关的科普研究机构或学科专业,如清华大学的科普研究所等,培养了一批科普研究的专业人才。


科普产业逐渐兴起 :随着科普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民营科普机构不断涌现,科普产业开始萌芽。科普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涵盖了科技类展览、教育、出版、影视、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多行业联合的科普产业链。


科普研究领域现状


•  学术研究层面

理论研究逐渐深入但仍有不足 :科普的法律定义论、教育定义论等流派存在差异,科普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厘清。虽然科普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结构和知识体系,但整体理论体系框架仍需进一步完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尚未纳入国家研究规划。


学科建设正在推进 :目前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中科普学科仍空缺,但科普学科体系建设对未来科普工作、社会地位、领域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推动科普学科设置和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国家级科普类社会团体,以及多所高校设立相关研究机构和学科专业,为科普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研究方法多元化 :学者们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对科普进行研究,为科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如基于 CiteSpace 的国内心理健康教育科普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工具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  行业领域层面

医疗健康科普 :正向着技术赋能、循证实践、多元传播、个性化定制等方向发展,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健康科普中的应用,能够高效生成护理科普内容及适配的语言风格,实现个性化科普;如基于三维可视化控制技术的医学科普仿真实训软件的研发,为医疗科普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心理健康科普 :2000 - 2023 年期间,相关发文量呈现持续攀升的趋势,研究院、医院、高校为主要研究单位,科普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传播策略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科普的方式重视度不够,科普对象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学者、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化学科普 :作品数量较多,但成体系地展现的仍较少,社会对化学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科普资源不足、利用率低、经费来源不稳定等问题,专业的化学科普人才也较为缺乏。

科普翻译 :我国科普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需依赖译介国外优秀作品,但科普翻译研究却处于“欠发达”阶段,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不相称,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理论研究。

地区科普 :国内学者对地区科普关注度较高,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及农村地区科普现状,定量研究则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地区科普现状展开。但较少有运用定量方法探究地区层面科普问题的,对地区科普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分析较少。

前沿科普 :当前我国前沿科普存在一定短板,如普及重点不突出、内容较浅显,对世界前沿科技的本质、规律的深挖细剖不足,且科普内容供给专业领域间差异大,电子芯片、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方面备受关注,但物理、材料、有机化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科普程度不足。


• 传播与受众层面


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 :传统的科普传播方式如图书、期刊、报纸、讲座等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新兴传播渠道迅速崛起,使科普信息能够更加快速、广泛地传播。 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的科普账号深受用户喜爱,一些优质的科普短视频、文章等产品获得了高点击量和关注度。


受众参与度和需求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公众对科普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科普内容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知识灌输,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科普研究存在的问题


科普成果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科普作品存在科学性不足、内容陈旧、表述不清、缺乏逻辑性等问题,甚至还有一些伪科学、迷信等内容混杂其中,误导公众。


科普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匮乏,科普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科普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科普事业发展的需求。


科普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虽然科普产业已经初见端倪,但整体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机制,科普企业和机构的盈利能力较弱,导致科普研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制约了科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科普资源在地区、城乡之间分布不均衡,发达地区和城市的科普资源相对丰富,而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科普资源则相对匮乏,导致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获取科普知识的机会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科普研究经费情况


中央财政投入 :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普及经费支出从 2012 年的 8.6 亿元上升至 2018 年的 20.88 亿元,2019 年达到十年内最高值 28.12 亿元,2020 年急剧下降至 21.75 亿元。2023 年各级政府部门拨款 167.11 亿元,占当年全国经费筹集额的 77.7%。


地方财政投入 :2012-2021 年,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普及经费从 73.43 亿元增至 143.59 亿元,年均增速为 7.02 亿元 / 年,地方财政科普经费是构成国家整体科普经费投入的主要部分,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东部发达地区科普支出占比相对较高且使用效率较高,中西部地区则普遍存在着科普经费不足、效率较低的情况。


自筹资金 :包括科普机构自身的运营收入、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如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通过承担一些企业的科普项目,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


捐赠及其他收入 :企业和个人对科普事业的捐赠逐渐增加,但目前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且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经费 :如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承担的 “双碳” 科普战略研究项目,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也是中国科学院 “双碳” 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部门科普项目经费 :如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中国科技馆开展的 “逐梦航天 共创未来” 航天特色科普活动,获中国科协 2023 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项目资助。


整体投入现状及问题


投入总量有限 :尽管科普经费总量逐年增长,但与科技研发投入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2023 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 200 亿元,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科技研发投入,仍显不足。


投入结构不均衡 :在科普经费的使用上,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多,而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等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的科普经费分配也存在较大差距。


科普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力量,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经费不足、受众参与度参差不齐等,未来需各方协同,加大投入、创新形式,以更高质量的科普成果助力科技传播与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科普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注入更多科学能量。

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科普界版权声明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