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科普场馆的“生”与“死”

原创 58 0

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科普场馆作为科学普及的核心载体,其生存状态直接关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然而,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的差异、运营模式的创新瓶颈、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等问题,正使科普场馆面临“生”与“死”的双重考验……


“生”的根基:政策保障与经费机制


■ 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


——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24修订)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将科普经费列入预算,并逐步提高投入水平。其中第四十六条强调,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需常年开放,对青少年免费或优惠,且不得擅自改作他用;经费困难时政府应予以补贴。


——国家战略支撑:《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2022)提出构建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科普场馆均衡布局,并鼓励发展数字科普场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 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15%”的目标,强调完善科普基础设施,推动科普场馆建设。


“死”的忧患:经费投入的现状与矛盾


■ 总量增长但结构不均: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科普经费首次突破200亿元,其中77.7%来自政府拨款。但经费使用集中于基建(31.37亿元)和活动支出(占比42%),偏远地区场馆仍面临资金短缺。


■ 免费开放的财政压力:如截至2023年,全国409家免费开放科技馆依赖中央财政补贴(2023年达9.17亿元),但地方配套不足导致部分场馆展品更新滞后、服务能力下降。


例表:全国科普经费投入与使用结构(2022 - 2023)

指标
2022年
2023年
变化趋势
总经费筹集额
191亿元
>200亿元
↑5%
政府拨款占比
80.79%
77.7%
小幅下降
科普场馆基建支出
27.67亿元
31.37亿元
↑13.4%
免费开放科技馆数量
约350座
409座
↑16.9%


运营挑战与创新实践:生死突围的关键


■ 共性困境


——人才短缺:全国科普专职/兼职人员仅199.67万人(2022年),且职称评定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区域失衡:东部地区科技馆密度为西部3倍,部分县市依赖“流动科普”(如科普大篷车)弥补设施空白。


——内容同质化:传统展陈互动性不足,青少年群体参与度下降,2023年部分场馆观众复访率不足20%。


 ■ 创新运营的破局案例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宣传了科学家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科技报国使命感。

上海科技馆:年访问量达800万人次,线上虚拟场馆用户超3000万。


深圳红立方科技馆:通过“公益 + 商业”模式年营收超2亿元。


国家科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1779家科技馆资源,推出VR导览、云讲座,2023年线上参与人次达23.19亿。


馆企共建:中国科技馆与中国移动联合打造“互联5G时代”常设展,企业资金与技术注入降低政府运维成本。


公益基金引入: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呼吁企业捐赠,支持中小科技馆建设,缓解财政压力。


广西交通设计科普馆:利用120件老设备与数字化展品(如AR桥梁建造模拟),将专业交通知识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年接待超3万人次。


北京生态谷智慧农场:通过“线上直播 + 线下实践”融合农业科技科普,获政策支持后社会影响力提升。


发展路径:从“生存”到“生态


 政策落地精细化


绩效评估机制:依据《科普法》第四十六条,建立财政资金资助的场馆运营KPI(如观众满意度、教育活动频次),动态调整补贴。


区域协调机制:将科普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强制要求新建城区预留场馆用地,老旧设施改造可获税收优惠。


 自我造血能力构建


——多元营收模式:参考英国经验,允许场馆衍生服务(如科普文创、研学课程)盈利,但需与公益板块财务隔离。


——社会力量激活:设立科普基金(如《科普法》第四十八条),对捐赠企业实行税费抵扣,鼓励“科普 + 文旅”融合开发。


■ 智慧化与教育融合


——AI赋能场景革命:引入智能导览、沉浸式实验室(如上海科技馆“科创校长空间站”),推动“观看式科普”向“实践式科创”转型。


——馆校深度合作:推广“科学家兼任校外辅导员”制度,将场馆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如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学院开发实验教学转化项目。


促进科普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加大经费投入与多元化融资: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普场馆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科普经费的稳定增长。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普场馆的建设和运营,通过捐赠、赞助、合作等方式,拓宽科普场馆的经费来源。


■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科普场馆建设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项目倾斜、人才援助等方式,促进中西部地区科普场馆的发展,缩小区域差距。鼓励东部地区的科普场馆与中西部地区的场馆开展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科普场馆专业人才的培养,设立相关专业和培训项目,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投身科普事业,为科普场馆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内容与形式:科普场馆应注重内容创新,及时更新展览主题和展品,增加互动性、趣味性和体验性项目,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的科普体验。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科普展品和教育活动。


■ 优化运营与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探索科普场馆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在保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开发衍生产品等方式,增加场馆的收入。加强科普场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区域科普场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 启示


生死之界在于“主动进化”


科普场馆的“生”,源于政策托底与创新运营的协同:政策保障基础生存,而特色内容、社会化合作、数字化升级则决定发展上限。反之,“死”往往始于资源错配(如重基建轻内容)、人才断层与模式僵化。未来需以法治化投入、差异化定位、生态化协作为核心,将科普场馆从“科普展示场”升级为“科学创新生态节点”。


参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24修订).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解读. 中国科普网, 2022.

科技部. 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 2024.

任鹏等. 我国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现状与展望. 今日科苑, 2024(12).

借鉴国外经验运营科普场馆. 光明日报, 2009.

科普场馆发展路径优化研究与实践案例. 原创力文档, 2025.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 2035年)》.

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科普界版权声明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