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与核心挑战
1. 农民科学素养薄弱与观念滞后
科学认知不足: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及偏远地带,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科学观念淡薄,封建迷信(如巫医治病、风水算命)仍有残留,易被保健品诈骗、传销组织利用,威胁身心健康与财产安全。
人口结构制约:留守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问题突出,老年人接受新知识能力弱,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进一步削弱了科普受众基础。
2. 科普资源供给严重失衡
设施分布不均:科普场馆(科技馆、博物馆)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依赖科普橱窗、画廊等传统形式,活动室使用率低。例如,全国科技馆共1779个,但2024年免费开放的仅409座,且多位于城镇。
人力资源短缺:农村科普专职人员极少,常一人负责多村,兼职人员占比超80%。专业队伍以农业、科研部门为主,未形成跨领域协作。
区域差距显著:西部、边疆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普资源匮乏。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中,仅66%覆盖流动科普设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工作机制与内容适配性不足
需求对接失灵:科普内容常由主办方单方设定,未调研农民实际需求。例如,培训主题集中于农技,但农民可能更关注农产品安全或数字化技能。
形式单一长效性差:依赖讲座、宣传栏等传统方式,缺乏互动性与持续性。碎片化活动难成体系,"孤岛现象"突出,资源未有效整合。
激励缺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积极性不足,因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科普贡献未被认可。
领域 | 农村现状 | 城市资源 | 差距表现 |
---|---|---|---|
基础设施 | 科普橱窗、画廊为主,活动室使用率低 | 科技馆、博物馆等1779个专业场馆 | 大型科普场馆集中在城市,农村设施简陋 |
人力资源 | 1人负责多村,80%以上为兼职人员 | 专业科普团队,215万专兼职人员 | 农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服务覆盖面不足 |
区域覆盖 | 160个重点帮扶县仅66%覆盖流动设施 | 科技馆免费开放409座,年均增加35座 | 西部和边疆地区资源覆盖率明显落后 |
二、政策与创新实践
1. 法治保障与顶层设计强化
新《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2024年):首次明确科普为国家创新体系组成部分,设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要求资源向农村、边疆、欠发达地区倾斜。
经费投入制度化:2024年中央科普经费达28.89亿元(同比增6.4%),基层科普计划专项资金13.17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科技馆免费开放资金累计68.77亿元,惠及超4亿人次。
2. 资源下沉与形式创新
现代科技馆体系延伸:通过"实体馆+流动馆+科普大篷车+数字平台"模式覆盖基层。流动科普设施巡展7008站,服务2.18亿人次,西部12省全覆盖。
"流动科学课"等精准服务:联合高校、科普创作者深入30所乡村学校,为5000名学生提供定制化课程(如青藏高原地理课、水利工程课),并开放抖音科普视频合集作为"云课件"。
新媒体科普"出圈":院士网红(如刘嘉麒、汪品先)通过短视频吸引年轻人;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以原创内容回应热点,推动科学传播破圈。
3. 基层协同与品牌化探索
科技特派员与科技小院:科研人员驻村对接农户需求,如云南"流动技术服务站"为果农提供猕猴桃种植培训。
武汉农业科普工作室模式:邓子新院士团队深入田间,开展"乡村振兴院士行"等活动40余场,惠及万人次,获省级科普奖项,推动"科普科创双促"。
特色产业科普融合: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开发"蜜蜂课堂"研学项目,将蜂业技术与文创结合,既普及知识又助农增收,减少"增产不增收"。
年份 | 公民科学素质比例 | 较基准年增长 | 主要推动因素 |
---|---|---|---|
2015年 | 约7% | 基准年 | 科普基础设施初步建设 |
2023年 | 14.14% | 提高1倍以上 | 现代科技馆体系、新媒体科普兴起 |
2025年(目标) | 15%以上(预计) | 持续提升 | 新科普法实施、资源下沉政策强化 |
三、发展对策思考:迈向普惠、精准、可持续的科普体系
1. 构建"大科普"协同网络
多主体联动:政府主导(科协统筹)、科研机构支撑(高校、农科院)、市场参与(科普企业)。例如,新法鼓励科普与文旅、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科普产业。
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科普职称评定制度(如中国科协试点),允许科普时长抵继续教育学时,职称评审中优先考虑下乡科普人员。
2. 需求导向的内容与渠道升级
精准调研与规划:市/区两级制定年度科普大纲,基于问卷、座谈分析农民需求。如天津市政协委员建议建立"科普专家库",按需匹配课程。
"线上线下"融合传播:
→ 线下:依托科技小院、科普大篷车开展田间示范;扩大农村中学科技馆覆盖。
→ 线上:打造科普融媒矩阵(如驻马店市提议的科普专栏),利用短视频平台开放资源。
3. 强化薄弱区域与群体覆盖
普惠性设施建设:在偏远地区设"科普小屋"(单崇新委员提案),结合图书馆、文化馆拓展科普功能。
重点人群服务:
→ 青少年:通过"流动科学课"激发科学兴趣,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 老年人: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行动,提升数字技能。
4. 科普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
技术推广同步科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配套科普解读(如转基因技术、绿色种植),既提升接受度又推动应用。
品牌化路径:借鉴武汉"邓子新工作室"经验,打造地域IP,通过农博会、科普日等场景强化传播,带动农产品溢价。
年份 | 中央本级科普经费 | 转移支付资金 | 重点支持领域 |
---|---|---|---|
2015年 | - | - | 启动科技馆免费开放(92座) |
2024年 | 28.89亿元 ↑6.4% | 13.17亿元 | 科技馆免费开放(409座)、基层科普计划 |
增长对比 | 持续增加 | 中西部倾斜强化 | 服务人次超4亿 ↑164.7% |
结论
以科普现代化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农村科普正经历从"资源稀缺"到"法治护航"、从"单向灌输"到"精准互动"的转型。新《科学技术普及法》奠定了制度基础,而流动科普设施、院士IP下沉、科技小院等实践则开辟了普惠化路径。
未来需进一步激活基层科普网络的生命力:通过需求精准匹配避免"无效供给",通过科普职称评定等激励打破科研人员参与壁垒,通过产业融合将科普转化为增收动能。
唯有让科普真正"扎根泥土"、回应农民真实关切,方能实现科普强农、科学兴村的愿景,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科学根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