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从科普招聘看科普人才现状

原创 68 0

随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科普事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涉及领域不断拓展,岗位类型更加多元,能力要求也日趋复合化。


当前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数量不足、结构失衡、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国家通过法律保障、职称改革、产学研协同等政策举措,逐步优化科普人才发展环境,本文将以招聘需求为视角简要分析。


🔎 招聘需求分析

1. 需求领域多元化

科普人才的需求已从传统的科技馆、博物馆扩展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新媒体平台等多个领域,如:

——科技场馆与科普基地:需要展览设计、活动策划、讲解服务等专业人才(如陕西自然博物馆通过职称评审吸纳科普人才)。

图片

图片

——高校与科研院所:需兼具科研能力和科普传播技能的教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如常州“双岗互聘计划”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合作)。


——企业与新媒体:企业需技术型科普人才优化产品推广(如锂电池企业引入高校专家解决技术难题),新媒体平台则需内容创作者提升科普传播力。

2. 岗位类型多样化

科普相关岗位涵科普管理、科普研究、内容创作、传播推广、科技辅导、科普讲解等多个方向,如:

——科普研究类岗岗位:聚焦前沿科技与公众需求结合(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

图片


——传播推广类岗位:需掌握新媒体运营、视频制作等技能(如火山科学家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科普),尤其是各类科普讲解员,还需要掌握垂直领域专业知识。

图片

图片


——技术转化类岗位: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如上海市第十医院通过科普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

图片



越来越多科普相关机构对科普内容创作(如图文文章、科普视频、拍摄脚本等)有大量需求,在招聘科普岗位人员时往往会重视有无类似经验。

3. 能力要求复合化

现代科普人才需兼具专业科学素养与传播能力,一是需要多学科背景:既要精通某一科技领域,又需具备文史哲素养以提升作品可读性;二是重视数字化技能:掌握大数据、AI等技术优化科普资源分发(如“科普中国”平台建设)。


4.薪资情况


科普岗位的薪资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历、工作经验、地区、岗位类型等,一下,基于公开数据进行分析(注:因薪资通常为保密信息,且公布数据为税前薪资和李中于发达城市,且签订合同时可能有其他约定,故网络公开数据仅供参考,若有偏差请理解)


学历因素

学历要求与招聘薪酬通常呈现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薪资水平越高,且高学历岗位的薪资涨幅也更大。如2025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科普相关岗位要求博士学历的岗位平均招聘薪酬最高,为 30341 元/月,与上季度相比增长 4.3%;硕士次之,平均月薪 18609 元,环比提升 3%;本科学历岗位月薪高的可达 13729 元,高于招聘市场平均薪资,环比上季度提高 2.3%;大专学历岗位平均薪资低于全国招聘薪酬水平,但较一季度上升 2.8%,达到 9605 元/月;高中学历岗位平均薪资 8232 元/月,与上季度基本持平。

地区因素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科普事业重视程度不同,会导致科普岗位薪资存在差异,以北京市通用航空企业为例,其科普类岗位相关职位的 50 分位年总收入较高,如学术推广专员约 194,760 元,高级学术推广专员约 303,525 元,学术推广主管约 304,423 元,学术推广经理约 486,300 元。而深圳市科普项目专员岗位,全部年限平均月薪为 10877 元,其中 1 年以下平均月薪为 8796 元,1 - 3 年平均月薪为 11531 元,3 - 5 年平均月薪为 20217 元,5 年以上平均月薪为 31830 元。从地区整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科普岗位的薪资普遍会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岗位类型因素

不同类型的科普岗位,其薪资水平也有所不同。以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招聘的科普研究岗位为例,科普研究主管基础年薪为 12 - 15 万元(视资历面议),这体现了科研管理类科普岗位相对较高的薪资待遇。而像科普讲解员这类岗位,薪酬区间在 2 - 15K,其中 74%的岗位拿 3 - 6K/月,年薪 4 - 7W,薪资相对较为亲民,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范围,比如天津科普讲解员工资最高可达 9.0K,廊坊 7.0K,苏州 7.0K。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工作经验、专业技能、职称等也会对科普岗位的薪资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工作经验越丰富、专业技能越强、职称越高,薪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例如,在一些企业中,具有多年科普项目经验的专员,其薪资会明显高于新手。此外,一些科普岗位可能还会有项目奖金、绩效奖金等激励机制,进一步拉大薪资差距。

🔎 现状与挑战

1. 人才数量与质量不足

规模扩张但结构失衡: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超216万,但高质量、经验丰富人才稀缺,尤其缺乏一线科研专家参与(仅有少数院士、教授主动投身科普)。

职业发展受限:传统职称评审体系未覆盖科普领域,导致人才晋升困难(如科普工作者需挂靠文博、工程系列职称)。

2. 行业规范性待提升

内容质量参差:部分科普活动因缺乏监管导致伪科学传播,商业利益过度介入影响公信力(如“挂羊头卖狗肉”现象)。


激励机制不完善:科普成果在科研评价中权重低,难以吸引顶尖人才(如科学家多凭个人情怀参与)。

🔎 政策支持与改革方向

1. 法律保障与顶层设计

新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2024年)新增“科普人员”专章,明确将科普与科技创新置于同等地位,要求健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设立科普岗位、推动科普与职称评审挂钩,并试点科普学分制。

2. 职称评审机制创新

中国科协在中央单位试点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职称评审,将科普作品(如视频、展览)纳入评价标准,破除“唯论文”倾向(陕西等地已落地实施)。


多地探索“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审(如北京、天津、安徽),为科普人才提供职业发展通道。

3. 人才培养与资源整合

高校学科建设:鼓励高校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及硕士点(如教育部计划扩大招生规模)。


产学研协同: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如常州“双岗互聘”计划),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

🔎 科普人才发展的意义

1.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科普活动,帮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思维,积极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普人才可充当科技与市场的桥梁,比如可以将前沿技术转化为通俗内容(如动力电池技术通过企业-高校合作推广),加速高、新、尖等技术推广应用。

3. 优化社会创新生态

通过培养科普人才,可减少伪科学传播风险,增强公众对科技政策得支持(如规范科普内容审核机制),同时积极吸引青少年投身科技事业。

4.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可地方通过引进科普人才(如常州“双岗互聘”计划),可推动产学研融合,提升企业竞争力,形成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规范行业标准、推动科普人才培养个发展体系,以充分发挥科普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中的“两翼”作用,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普人才队伍,才能更好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科普界版权声明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