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健康信息需求激增、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存在片面性、误导性内容,甚至伪科学信息泛滥,部分信息无明确来源、作者或科学依据,导致公众难以辨别真伪。为此,原国家卫计委出台《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指南》(国卫办宣传函〔2015〕665号),旨在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健康科普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适用性,并建立权威传播体系。
📖 健康科普信息的生成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证据支持:必须基于权威机构(如政府、专业学会)发布的行业标准、指南或经同行评议的文献,避免个人主观观点或商业推广内容。
专家审核:新颖观点需经专家评议或明确标注为“个人观点”,确保信息经得起推敲。
风险控制:生成前需进行需求评估,发布前需预试验和风险评估,避免误导性内容传播。
2. 适用性原则
针对需求:聚焦公众关注的热点健康问题(如肥胖、慢性病)和实际需求。
语言适配:信息表达需符合目标人群的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例如针对老年人采用通俗语言,避免学术术语堆砌。
行为导向:信息需引导可操作的健康行为,如《成人肥胖食养指南》中细化食谱和运动建议,帮助公众落实减重目标。
📖 健康科普信息的传播要求
1. 传播渠道适配
根据目标人群特点选择渠道,如年轻人通过新媒体(微博、微信),老年人通过电视、广播或宣传栏。多平台同步传播时需保持信息一致性,避免内容冲突。
2. 信息透明化
标注来源、作者、审核者身份及发布日期,增强可信度。说明科学依据,例如对疗法的有效性需附研究证据。
3. 经济性与覆盖面平衡
优先选择低成本、高覆盖的传播方式,如利用现有健康科普资源库共享材料。
📖 实施与保障措施
1. 专家与资源库建设
国家正遴选权威专家组建健康科普专家库,向社会公开名单,确保信息权威性。开发全国性健康科普资源库,实现材料共享,减少重复劳动。
2. 效果评价与动态修订
通过试行反馈完善《指南》,未来将细化不同传播形式(如文章、视频)的技术规范。
📖 实际应用案例
1. 国家版减肥指南
结合《指南》原则,推出《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提供分区域食谱和能量控制建议,强调科学饮食与运动结合。
2. 骨关节炎防护指南
针对春季气候特点,提出防寒、锻炼及饮食调理方案,语言通俗易懂,符合老年人需求。
尽管《指南》已明确规范,但执行中仍需解决伪科普信息清理、基层机构执行能力不足等问题,未来需通过专家支持、公众科普教育及技术工具开发(如AI辅助审核)进一步优化健康信息生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