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请查收:科普研学课程指南

原创 41 0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研学课程指南

-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

课程概述

科普研学课程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的校外科学教育课程,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两大特点。

核心价值

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促进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的全面发展

强化非正式科学教育与正式科学教育的衔接

课程理念

1. 立足素养发展

培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与态度责任,促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 聚焦核心概念

内容与科学课程标准核心概念紧密联系,适合学生年龄特征,重点突出。

3. 凸显探究实践

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

4. 关注过程评价

实施素养导向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鼓励展示和同伴互评。

课程类型

观摩体验类

以现场展览观看、实地体验为主,直观感知科学现象。

科学考察类

实地样本采集与处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科学探究类

解决科学问题,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工程实践类

解决技术与工程难题,获得物化产品。

专题研究类

系统深入研究某一问题,通常时间较长。

课程构成

所有课程必须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1. 课程目标

分学段设计(小学、初中、高中),包含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

2. 课程内容

与校内课程互补,随年龄进阶,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

3. 课程实施

建议:加强校内外合作、控制班级规模(观摩类≤50人,专题研究类≤10人)、注重安全保障。

4. 课程评价

多元主体参与(学生、教师、专家),定性定量结合,线上线下结合。

典型案例:奇妙的蘑菇

课程类型:科学探究类

目标:区分蘑菇与植物,了解生长过程;探究影响菌丝生长的因素

实施:观察记录、实验分析、制作菌包

课程开发

开发原则

科学性、教育性、趣味性、完整性、实践性、特色性。

开发模式

建立多学科开发团队,制定设计方案,分析资源条件,进行课程设计,修订完善课程。

注意事项

进阶式、模块化、多元化、系统化、跨基地合作。

优秀案例:小贝壳里的大世界

类型:观摩体验类

特色: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体验,建立贝壳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联系

附件下载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研学课程指南.pdf

附录-模板及示例.docx


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科普界版权声明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