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年轻人不信“权威科普”?Z世代科学传播的次元壁破拆指南~

原创 514 0

科普界



“权威科普”一直是科学传播的主力军,然而在Z世代的语境下,传统的权威科普似乎正面临一场“信任危机”,但这并不是说年轻人拒绝科学,而是他们对科学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新的期待。


那么,该如何打破这道看似坚固的“次元壁”,让科学在年轻一代中重新流行起来呢?……


Z世代的科普“新需求”


Z世代,即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年轻人,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获取和筛选有着独特的习惯,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权威”灌输的知识,而是渴望一种更有趣、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的科学传播形式。


换句话说,他们需要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科普,而是“平易近人”的科学。


如广东科学中心推出的“168科普小分队”:这个团队由年轻的科普辅导员组成,他们用“实验室白大褂+街头潮服”的反差感形象出镜,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趣味剧场,通过短视频形式呈现给观众,这种“年轻视角+硬核知识”的组合,迅速吸引了Z世代的注意。


如中科院物理所与B站合作的“Z世代专属”公众科学日:通过B站这个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以趣味实验、互动讲座等形式,将复杂的物理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如生物科普UP主“芳斯塔芙”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解软体和螯肢动物的“前世今生”,其作品《奇虾:初代霸主的故事》兼具科学严谨性和娱乐性,深受年轻人喜爱。


如中国中化的“万‘化’筒”系列科普视频:中国中化针对海外Z世代推出“万‘化’筒”系列科普视频,通过动画、萌态IP等多模态形式,结合化学元素竞猜游戏,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该系列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获得264万阅读量和3万互动量,成功吸引了Z世代的关注。


权威科普为何“水土不服”


传统的权威科普往往以专家讲座、学术论文、电视纪录片等形式呈现,虽然内容严谨,但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Z世代的娱乐化需求。


此外,权威科普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难以引发共鸣。


相比之下,Z世代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
他们对“好玩”“有趣”的内容更感兴趣,甚至会因为一个有趣的梗而深入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从兴趣到知识”的传播路径,与传统科普的“从知识到灌输”形成了鲜明对比。


破拆次元壁得策略


1.  “接地气”的内容包装

科学传播需要“放下身段”,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方式去讲述。比如,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到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实验中,或者用流行文化中的梗来解释科学现象。广东科学中心的“168科普小分队”就通过“趣味剧场”的形式,将反直觉现象转化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成功吸引了Z世代的关注。


2.  多平台联动与互动性


Z世代是数字原住民,他们活跃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上。科普传播需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特性,通过短视频、直播、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年轻人主动参与进来。例如,B站上的科普UP主们通过弹幕互动、评论区讨论,形成了良好的科普氛围。


3.  打造“年轻化IP”


一个有吸引力的IP形象可以让科学传播更具亲和力。比如“168科普小分队”中的“鬼马少女”“科学怪咖”等角色,他们以个性化的形象和风格,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这种“人格化”的科普,更容易让Z世代产生认同感。


4.  结合社会热点与生活场景


科学传播不能脱离生活,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热点、生活场景相结合,可以让年轻人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价值。比如在气候变化议题中,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小技巧,引导年轻人参与气候行动。


从“权威”到“共情”


Z世代并不是拒绝科学,而是渴望一种更有趣、更接地气的科学传播形式。


传统的权威科普需要打破“次元壁”,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方式去讲述科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当科学传播从“权威灌输”走向“
共情互动”,科学才能真正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他们成长的一部分。



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科普界版权声明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