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药权威张伯礼公开表示“自己是虚假科普的受害者”时,这一荒诞又沉重的现实被推至公众视野。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近年来多次呼吁“依法惩治虚假保健广告”,但其本人却成为不法分子利用名人效应牟利的工具。
这一矛盾不仅折射出虚假科普的猖獗,更揭示了公众健康信息环境的深层危机。
🌎 虚假科普泛滥:从“神药”到“山寨报刊”。
当前,虚假健康信息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部分农村地区流通的“山寨报刊”以“癌症治愈”“百草治百病”等标题吸引老年群体,内容充斥未经核实的“神医”案例,甚至伪装成正规媒体,误导患者放弃正规治疗。
城市中,自媒体则通过剪辑名人演讲片段、伪造专家背书等方式推销保健品。张伯礼提到,曾有公司冒用他的名义销售糖尿病假药,患者花费数万元却毫无效果。
这类案例表明,虚假科普不仅消耗公众信任,更直接威胁生命安全。
🌎 名人效应成“帮凶”:信任被工具化的代价。
虚假科普的传播往往依赖对权威形象的盗用,张伯礼指出,其学术背景与中医药权威身份成为不法分子的“金字招牌”,甚至有企业通过AI技术合成其形象与声音进行虚假宣传。这种现象不仅侵犯个人名誉,更消解了科学传播的公信力。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利益驱动下,部分势力系统性抹黑科学体系。
张伯礼曾揭露海外跨国集团通过收买“内鬼”诋毁中医药,试图维护化学药物的市场垄断。科学与伪科学的博弈,实则是经济利益与公共健康的角力。
🌎 法律滞后与监管失灵:虚假广告何以屡禁不止?
尽管《广告法》明令禁止虚假宣传,但执行层面漏洞频现。张伯礼指出,许多虚假广告在备案时内容合规,实际播出时却偷换概念、夸大疗效,监管部门难以及时追踪。此外,农村地区监管力量薄弱,违法成本低,导致“山寨报刊”等灰色产品长期存在。
2024年广西、江苏等地虽开展专项整治,查处案件近百起,但仍未根除产业链。法律亟待完善对新型侵权手段(如AI合成内容)的界定,并强化平台主体责任,从源头遏制虚假信息传播。
🌎 公众认知困境:科学素养与信息甄别的双重挑战。
虚假科普的生存土壤,也与公众健康素养不足密切相关。
农村老年群体因信息闭塞、教育水平有限,易被“免费赠阅”“药到病除”话术迷惑。
城市中,快节奏生活催生“健康焦虑”,部分人盲目追求“速效方案”,为伪科学提供了市场。
解决这一问题需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高质量医学科普,例如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基层医生培训;另一方面推动家庭与社会协作,帮助老年人提升信息辨别能力。
🌎 结语:重建健康信息生态需多方合力。
院士张伯礼的“受害者”身份,恰是虚假科普危害的缩影。整治乱象不仅需要法律“亮剑”、监管升级,更需构建科学传播的良性生态——专家主动发声、平台严格审核、公众理性参与。唯有如此,才能让健康信息回归科学本位,避免更多人成为下一个“张伯礼”。
正如他所言:“养生科普必须由专家来做,大众需要正确的健康指导”。
素材来至网络整理,仅代表个人观点和供学术交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