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科学普及作为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比例已从2015年的6.2%提升至2020年的10.56%,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仍有差距。
2022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的出台,首次将科普提升至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这一政策转向标志着科普工作进入体系化推进的新阶段。
政策驱动:构建大科普格局
国家层面通过顶层设计推动科普体系重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出六大任务,包括强化价值引领、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普与科技融合等,核心策略是打破科普工作单点推进的传统模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的“大科普”生态:
——经费保障:要求各级政府将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20年全国科普经费筹集额达171.72亿元,较2015年增长21.6%。
——责任分解:明确党委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媒体等六类主体的科普责任,如企业需将科普与研发、产品推广结合。
——激励机制:将科普成效纳入职称评聘参考,合理核定科普场馆绩效工资总量。
地方实践呈现多元化创新态势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互联网健康科普规范管理扩大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供给(试行)的通知,继续推出有财政支持的健康科普专项、社区科普专项和医务人员科普能力提升专项,遴选一批有志于健康科普的专家,并以项目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健康科普品牌。
广州市2025年科普计划打造“科普品牌矩阵”,推动科普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2024年全市科普活动覆盖2.36亿人次2。
佛山市则锚定更高目标:2025年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超20%(高于全国15%),通过建设110家市级科普基地,并推动五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
县域层面,云南南华县首创“政务服务+科普”模式,在政务大厅配置科普书架、AED演练设备,编制43个办事场景的《科学办事指南》,实现“扫码即学,办事即科普”。
现状
科普资源覆盖显著扩大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国科技馆数量从2015年的1258家增至2020年1525家,但远低于公众需求,且内容同质化严重。数字化传播成为主力,全国现有2732个科普网站、9612个科普类微信公众号,80%科学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但质量参差不齐。
表:科普内容供给面临的主要挑战及表现
挑战类型 | 具体表现 | 案例/数据 |
---|---|---|
质量不均衡 | ||
技术伦理冲突 | ||
资源错配 | ||
内容异化 |
另外,短视频科普暴露算法逻辑与科学价值的冲突,据《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分析,15万个医生科普短视频中,流量导向导致内容严重倾斜:肺结节、肺癌等话题占比过高,而部分高发慢性病内容匮乏。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账号以“擦边”“猎奇”为手段进行“科学色情化”传播,侵蚀医疗权威性。
创新模式和实践思考
面对挑战,多地探索场景化融合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
——政务科普融合:南华县在政务大厅开展应急科普演练,2025年发放防灾手册2万份,精准推送企业“专利申报科普包”、老年人“慢性病预防指南”等定制内容。
——科技资源转化:季华实验室向公众开放科研设施,开发“青少年科创体验课”,推动科研设施科普化。
——区域协同联动:广州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联动,开展“湾区青少年科学营”,吸引港澳学生参与创新赛事。
数字技术重塑科普生产传播范式,如复旦大学研究建议构建“老中青协同、专科全覆盖”的医生科普矩阵,通过“会诊式”创作突破同质化。中国科协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培育345万名科技志愿者、1200万科普中国信息员下沉基层7,形成“线上传播+线下服务”闭环。
发展路径建议
提升优质科普供给需从制度保障、内容治理、技术赋能三维突破:
完善激励机制:扩大科普经费多元投入,推广佛山“科普职称评聘”经验,激发科研人员参与动力。
建立分级标准:针对短视频等新载体,制定内容审核与质量评价体系,严控“伪科普”传播。
推动算法向善:引导平台优化推荐机制,增加重大疾病防治、应急避险等公共议题权重。
从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到广州的科普品牌矩阵、南华县的政务科普融合,优质科普供给的革新正在全国蓬勃展开,然而,当健康科普视频在算法裹挟下陷入同质化竞争,当科学传播为博取流量不惜“擦边”异化,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科普的核心价值在于用科学精神照亮公众认知,而非在流量博弈中迷失方向。
未来,构建“内容精准化、传播智能化、参与社会化”的供给体系,积极助力2035年实现公民科学素质25%的目标,为科技强国筑牢根基。科普工作的终极使命,始终是让科学的光芒平等照耀每一个角落,让创新发展的羽翼振翅齐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