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海市科技专家库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专家分为:研究开发类、产业管理类、战略咨询类、财务审计类、金融投资类、成果转化类、科普传播类,其中科普传播类专家描述如下:
科普传播类专家应当是在科普管理、科普理论研究、科普活动、科普宣传、科普创作、科普教育、科普展陈等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突出成果的科普与科技传播工作人员,或在科普与科技传播行业相关机构担任高级职务且熟悉科普工作相关法规政策的人员。
为此,我们一起探究下“科普专家”……
📖 政策起源
国家层面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新增“科普人员”专章,强调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国家加强科普工作人员培训和交流,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鼓励和支持老年科学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等?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 2035年)》: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总体目标和方向,强调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对科普传播专家的工作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要求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 :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科普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对科普传播专家在科普资源建设、科普活动开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期望,以推动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地方层面政策
《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2023年7月1日施行,规定本省建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主要从事科普作品创作和科普活动开展的指导、发生重大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时的科学说明以及其他科普相关工作。
《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21年5月通过,明确科普是公益事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原则,为广东省科普传播专家的工作提供了地方性的政策依据和保障,促进广东省科普事业的发展。
《江苏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25年2月发布,明确科普是公益事业,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原则。提出科普专家库总人数超过2万人,审核发布各类科普资源大于26000项,平台总注册用户数大于100万人,平台总浏览次数大于1000万次/年,平台用户满意度大于90%等总体绩效目标,为江苏省科普传播专家的工作指明了方向。2025年6月江苏省科协发布了《江苏省科技传播专家推荐工作的通知》,为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向科普服务能力转化,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决定开展2025年江苏省科技传播专家推荐工作,明确了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和科技传播专家的推荐条件、职责和推选程序等内容。
此外还有《自治区健康科普专家库管理办法》《湖北省健康科普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等,分别对地方科普专家的入选条件、权利义务、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促进了地方健康科普工作的开展
📖 人才情况
人才队伍规模 :据科技部202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199.67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7.39万人,科普兼职人员172.28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规模达到686.71万人,显示出我国科普传播人才队伍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被聘任科普传播专家的数据不详,其数量不会很多。
人才结构特点
——多元化 :科普传播专家多来自科研、教学、企业、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涵盖了不同学科和专业知识,能够满足不同受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两院院士成为科普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崇高的声誉,为科普工作带来了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科技工作者等加入科普行列
——年轻化与高端化趋势: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参与科普工作,科普人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同时,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参与度也在提高,呈现出高端化的特征,如教授、院士等参与科普活动的情况逐渐增多。
——网红化与商业化趋势 :部分科普传播专家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科普传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成为科普领域的“网红”,并且科普与商业的结合日益紧密,出现了一些围绕科普开展的商业活动,科普人才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职称评定 :部分地区已开展科学传播方向的专业职称评审,如北京、天津、湖南等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也面向中央在京单位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为科普传播专家提供了职业发展的通道,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地位
——绩效考核与奖励 :一些地方将科普工作绩效纳入现有职称评审制度,把科普工作作为对科研人员评价和激励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等地将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及卫生专业人员高级职称评价;同时,国家也鼓励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了科普传播专家的工作积极性
📖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职业发展通道有待进一步畅通:尽管有一些职称评审等举措,但总体来看,科普传播专家的职业发展通道仍然不够清晰和畅通,特别是对于兼职科普人员来说,缺乏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和相应的待遇保障
专家评价指标不够完善:目前的科普人才评价指标可能与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科普传播专家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有待提高:社会上仍然存在对科普工作的偏见,认为“做科普是不务正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普传播专家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也不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普事业
总体而言,我国在科普传播专家的政策支持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以提高科普传播专家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科普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评论列表